■全媒体记者 倪峥嵘 胡引凤
熊 冰
通 讯 员 褚敏艳
本报讯 稻浪金波万里绵,又到一年丰收季。近日,位于姚庄镇的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试验田的水稻迎来丰收景象。据初步估算,亩产达550公斤以上,且多项指标达到一等粮标准,市场售价达每公斤6元。
2023年2月,我县与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在姚庄镇率先开展节水抗旱稻种植,从源头极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同时,布设了多通道温室气体在线监测、人工采样箱、全自动气象站等相关设备,开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分析和试验田土壤健康状况评价基础数据收集工作。
经过近两年的辛勤耕耘,试验田产出的水稻不仅口感极佳、产量可观,更实现了灌溉用水节约80%、甲烷排放减少90%的显著成效,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近年来,我县持续探索绿色低碳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能量。
同样享受低碳农业“红利”的还有位于西塘镇东汇村的零碳智慧田。
金黄色的稻田中,收割机有序穿梭,轰鸣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的收割景象。浙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业职业经理人陈杰介绍,经过测算,这片零碳智慧田的亩产达630.5公斤,高于普通地块。
中国水稻研究所携手阿里云等科技团队,在西塘镇开展零碳智慧田建设,进一步挖掘稻田碳减排潜力,着力探索水稻种植标准化、农田作业无人化、农业产业数字化的种稻新模式。
零碳智慧田内,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稻田水位、土壤湿度、作物长势等信息,并通过云端数据分析,为水稻种植提供精准指导,不仅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农田装上了一个“智慧大脑”。从深翻整地、播种育秧,到施肥插秧、肥药喷洒,再到收割入仓,这片零碳智慧田已实现水稻种植全程可见、可管、可控、可追踪。
零碳智慧田还致力于“为肥水减肥”。稻田尾水通过智能排水口、排水管道等设施,经收集、过滤、沉淀后,进入附近生态塘,实现循环流动和净化再利用,有效防止尾水直排河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体系。
下一步,我县将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助力“双碳”领域技术在更多村庄落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