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眼中的记者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对广大记者来说,这个日子特殊而寻常,他们或者仍然坚守在岗位一线,或者正在奔赴新闻现场的路上。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忙碌的身影。

  田间地头,他们踩着泥土去采访;活动会场场馆,他们席地而坐“码字”拼速度;小吃店、马路边,随时都有记者的身影……记者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实践者、传播者和推动者,他们采写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用真情倾听百姓心声,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

  值此记者节之际,本报面向通讯员征稿,一起来了解他们眼中的记者是怎么样的——

  崇高的职责,光荣的使命

  一说起“记者”,我总会想起值得回忆的一些事和一些人,因为我有20多年时间被《浙江工人日报》社誉为“编外记者”。在我个人出刊《思贤心语》一书的“序”(由原《浙江工人日报》总编辑,现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傅建成题写)中说道:“就报社的角度而言,像钟迪良这样一干几十年的通讯员,实是我们的‘编外记者’,也是报社的娘家人。”同样,我和嘉善新闻媒体的许多记者几十年来也是情深意长,如同兄弟姐妹。

  上世纪80年代,我还在企业负责宣传教育工作,当时就开始向嘉善人民广播电台投信息(嘉善电视台还在筹办中)。后来工作调动到县总工会,又长期从事组织宣传教育工作,所以与媒体记者始终保持着联系。记得在2008年,嘉善广电成立20周年开展征文,我的《感悟广电二十年》一文获奖,被刊登在《嘉善广播电视》第35期上。那时候我就感到:这些记者们用文字记载着岁月的时光,用视频刻录了时代的“年轮”,用声音留下了历史的真实,他们在用行动扫描着事实和精彩瞬间的同时,让人们品味着嘉善本土散发出的醇香。无论是一景一物、一声一频、一事一人,都让人回味无穷而深感亲切。因此,记者的职业是辛苦而崇高的,他们深入一线,真情感悟人生,敏锐理解和解读生活。

  今年3月,我还被县传媒中心《嘉兴日报·嘉善版》聘为特约撰稿人。今年也有过3次被采访经历:一是6月份,原嘉善拖拉机厂近300人参加的在“东方大厦”的聚会,作为组织者之一,记者让我谈了对这次活动的想法;二是时隔几天,在县传媒中心里,就嘉善拖拉机厂的历史情况再做一次专访;三是在9月27日,是县传媒中心前身县广电台成立36周年之际,作为县广电第一批通讯员的角色,受之邀请,参与了“与你同行”大型融媒体行动,在大云镇缪家村幸福广场上接受主持人采访,共享我与广电的故事。

  有人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记者们用行动努力书写新的历史篇章,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崇高的事业,虽然任重而道远,但使命光荣,值得全社会的尊重!         ■钟迪良

  我眼里的追光人

  又是一年记者节。

  11月8日,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记者,是一群在时代浪潮中奋勇前行的人,他们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我眼中,记者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他们是真相的追寻者,是正义的守护者。记者,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肩上有责。

  新闻发生的地方,就有记者的身影。抗洪抢险第一线、疫情防控第一线、社区走访第一线、为民维权第一线……他们总是冲在新闻一线,为了获取最真实的信息,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我曾在抗洪救灾现场目睹过这样一位记者。那是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如猛兽般肆虐着。有一位年轻的女记者让我印象深刻,她穿着雨衣,蹚着及膝的泥水,努力地靠近受灾群众。她的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但眼神却无比坚定,详细地记录下这里的受灾情况。正是这位记者,以及无数在抗洪一线的记者们,把灾情真实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让救援力量更迅速地汇聚,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受灾的群体。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执着,那一刻,我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了敬佩,更钦佩记者的勇气和敬业精神。

  说到记者,还有一次我自己被采访的难忘经历。那是在一次公益活动中,我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活动现场来了几位记者,他们在人群中穿梭,寻找着有故事的人。我正在忙碌地分发资料时,一位记者拿着话筒,一位记者拿着摄像机走过来,微笑着问我为什么会参加这次活动。第一次面对镜头和话筒,我好紧张,但还是真诚地回答了他的问题。他认真倾听,不时提出一些很有针对性的问题,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他的引导下,我逐渐放松下来,开始讲述了我对志愿活动的认识和希望为社会作出一点点贡献的想法。记者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还在本子上记录。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这次活动的报道,里面还有我接受采访时的画面和简短的发言。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记者的力量,他们能够让普通人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让小小的行动也能产生更大的影响。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一员。他们的工作或许平凡,但却意义非凡。值此记者节到来之际,祝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节日快乐!    ■朱荣伟

  记者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人

  小时候,我们常会被老师和家长问起“长大了想做什么”?而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医生老师之类的回答,因为这是那时候的小小世界里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职业。慢慢长大了,有些人实现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有些人成了其他职业领域的工作者。

  2016年的夏天,一场大暴雨让我重新认识到了一份职业——记者。那天,屋外下着大雨又刮着风,原本的散步计划取消了,家人们不约而同地坐在沙发上看起了新闻。电视画面中出现了一张熟悉的脸庞,我凑近仔细看了看“咦?这不是我同学吗?”果然,她的名字出现了屏幕上。此时的她和摄影记者穿着雨衣在城市洪涝严重的第一现场播报着新闻。雨水在风中胡乱地拍打着脸庞,风声也盖过了飞驰而过的汽车声,发丝、衣服、裤子和鞋子无一幸免,彻彻底底地全湿了。母亲顺口说了一句“雨淋得要感冒了”。不怎么看新闻的我从这时起才对“记者”这一份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记者的工作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他们常常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新闻现场,无论是战乱纷飞的异国他乡,还是自然灾害的肆虐之地,都能看到他们坚定的身影。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只为将第一手资料传递给大众。同时,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时刻关心着社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积极为民发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这让我想到最近火出圈的央视记者徐德智,从大马士革到纽约,从战地记者到驻联合国记者,徐德智凭借他犀利而又深刻的问题,让自己的名字在联合国的大厅里响起。作为一位敢于直面挑战、勇于揭露真相的勇士,用笔尖挑起了真相的重量。在担任央视驻叙利亚记者的两年里,他完成战地采访任务20多次,被央视称为“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如今担任央视驻联合国记者,他用一个个切中要害的问题告诉世界:“中国始终践行作为大国应当具有的维护和平的责任。”连外交部长王毅都忍不住打趣道:“小伙子名气很大!”由此可见,徐德智在新闻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和较高的知名度,都得益于他那令人佩服的职业素养。

  从徐德智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数记者的身影,作为一群特殊的探索者,他们手持笔与相机,穿梭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脉动。他们不仅是信息的分享者和传递者,也是真相的探寻者和守护者,更是这个社会的良心所在,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人,感谢他们为我们记录着世界的角角落落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过去到现在至未来。    ■李  琳

  那年我陪记者采访

  之前,我曾有幸随记者外出采访过几回,最大的感受居然不是来源于采访事件而是记者本身。从那时,我切身体会到采访真的是一门艺术和技术,记者的业务能力远不止我们想象中的文字功底,还要随机应变。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民生调解类采访。这类的采访内容大多是不痛不痒的邻里纠纷、家庭琐事,没有实质对错但却让人倍感无奈。我依稀记得当时的采访事件是亲子矛盾,求助人是父亲。根据地址,我们通过狭小逼仄的弄堂后找到了那户人家,当时只有母亲一人在家。

  那位母亲也知道我们的来意,警惕地看了我们一眼后不说任何话,依旧自顾自地做着手里的针线活。当时气氛是相当尴尬的,大家面面相觑,我也有点手足无措。这时记者一边给了我一个安稳的眼神一边示意摄像师关闭器材,并率先做了下自我介绍,但只字不提采访的事。总之就是和那位母亲套近乎、拉家常,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手里还帮着整理零碎的布料。一来二去,那位母亲倒是放下了警惕愿意沟通了,还搬了椅子给我们坐。大家坐定并深入交谈后,才知道无非就是因为孩子青春期叛逆弄得家里时常鸡飞狗跳,亲子关系也随之紧张了。前不久,孩子的一些出格举动伤了母亲的心,父亲也没办法,只好找到节目组来调解。最后整个采访就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结束,而我也明显感觉到那位母亲的心情轻松了不少。

  在回程路上,记者和我说了不少,大致就是采访最忌剑拔弩张,刚开始被访人有抵触心理是正常的,所以凡事要讲究方式方法。作为记者,虽然要采取中立的态度,但不妨碍试着去了解甚至理解被访人。经过那次陪同采访,我深感,专业的事确实还是要专业的人来干啊!

  ■曹影棠

  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

  11月8日,又到记者节。以前总感觉到记者很神秘,因为对他们的工作知之甚少;但又感觉他们很厉害,因为他们经常扛着摄像机,手拿话筒,通过简单的采访与“加工”后,就能在电视或者报纸上出现,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

  对记者的“陌生”,也因为第一次接受他们的采访而改变看法。记得那是2008年的教师节前夕,我被评为“全县教育系统行业文明之星”。一天,我接到了县教育局电话,让我代表这次评选上的先进教师接受报社记者的采访,叫我做好准备。放下电话,心中一阵紧张:从未有过采访经历,到时又该说什么呀?是不是要脱口说的?我真怕自己万一说得不好,会产生不良影响,会给学校与老师们丢脸……没多久,我就接到了报社记者的电话,简单介绍后,问我啥时候有空,要来采访。我一想在偏远乡镇,让他们特地过来好像说不过去,正好第二天我要去嘉善开会,就提前约定等明天会议结束后去报社接受采访。

  第二天会议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报社。刚到报社,电话联系的美女记者就在门口等我,热情招呼后泡茶入座。她没有直接询问,而是简单地与我聊起了教师的日常,平时学校发生的一些趣事、烦心事。渐渐地,我好像忘了此行目的,也没了拘谨,就好像朋友间聊天交流,她则用笔在本子上认真地记录着。时间好快,一个小时不知不觉间过去了,她也差不多掌握需要报道的内容。“谢谢张老师,如果接下去我在报道写作中还有不明白的,我再跟你电话联系。”她高兴说着。“好的,如有需要,我一定全力配合。”我也起身告辞,没想到第一次采访会这样顺利,原来的忐忑好像都是杞人忧天。

  后来这名记者又电话跟我联系了两次,对聊天中的一些内容再次补充,当初稿完成后,她又将稿子发来,让我审核,确保准确无误。

  几天后,稿子出来了,看着篇幅并不很长的人物采访报道,我感到很震撼,她从众多的素材中深入挖掘,写出了灵魂与思想,这背后也不知花费了她多少的心血,她身上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也督促我更要认真工作。      ■我爱春天

  普通的日子,不普通的人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追随本心,不问西东。用话筒彰显时代精神,用相机收藏世间美好,用文字讲述发展故事。眼中是壮阔山河,心中是家国情怀,笔下是锦绣文章。传递时代声音,讲述新闻故事,这就是记者。

  一路走来,一路芬芳,你们最忙。一线采访,后方制作,现场记录,幕后播放,笔下的激情淙淙流淌,手中的镜头熠熠闪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头连着国策和政党,一头系着民生和希望;政治过硬,坚定信仰,踏石留痕,能打胜仗。汗水在你们脸上流淌,理想在你们心中闪亮。从你们的报道、文章里,看到了新时代的变化;从你们的笑声、目光里,感受到了新征程奋进的力量。

  你们,是最忙的一群人。无论东方欲晓,还是落日黄昏,无论工厂学校,还是街道乡村,只要有新闻,现场一定就有你们。小本、录音笔、话筒、手机、摄像机,挑灯夜战,字斟句酌,日复一日,使命牢记。人间大爱被你传递,人间美景被你汇聚,你们的足下是撒满生机的土地,你们握着蘸满正能量的笔,书写人间大爱,一字一句。

  每次看到你们,都匆匆走在路上。是去普通百姓的小院,还是去庄严隆重的会场,是去事发现场,还是去报道优秀示范典型,你们用铿锵的脚步探寻真实,你们以正直的身影追赶时光。

  东奔西走做采访,字斟句酌编辑忙。传播信息及时准,记录社会新走向。执笔纵横天下事,镜头摄尽山河壮。恢宏民风正气扬,拓宽视野首担当。一组组画面浓缩城乡变化翻天覆地,一篇篇报道记录时代前进的足迹。

  普通的日子,不普通的人——记者,你们握紧手中的笔,摆正肩上的镜头,讲好城乡故事,用心观世界,用笔记录花开花落,春种秋收,夏长冬藏,用镜头捕捉笑脸,把正能量向社会传递。这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所以才让“记者”两个字,灿烂如霞!

  ■张军停

  下期话题

  我的购物分享

  “双11”如约而至,购物狂欢季,线上线下的商家纷纷推出“预售”“满减”等促销活动,从日用品、食品、电子产品到家装用品,购物持续火热……这些年,你经常在“618”“双11”这种消费节点购物吗?有没有实用的好物分享?在这些促销活动怎么买到划算的东西?有没有购物方面的“凑单”经验?欢迎来稿分享。来稿要求: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600~800字,来稿请寄279086869@qq.com。截稿时间为2024年11月15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小杜鹃
   第04版:话题
我眼中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