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将乡村人才工作纳入“三支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响应、主动而为,以工业理念打造人才回归、创业、扎根乡村梯田体系,拔高站位谋深抓实“新农人”队伍精准培育,以乡村人才振兴激发“城乡提升”发展动能。今天起,本报推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看嘉善》专栏,带大家全面了解嘉善农业生产中的新质生产力。
“在充分了解栽培、施肥情况下,合理设计不同的施肥方式得出产量等指标差异,从而得出最适宜的肥料用量,既能降低肥料成本,还能更好地保护土壤环境。”日前,浙江大学法人科技特派员团队首席专家熊义勤带队来嘉善调研产业发展情况,一边指导学生田间试验,一边讲解试验原理。
近年来,嘉善县坚持以产业为引领,探索县内县外“双循环”人才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小院、星创天地等平台作用,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高校+实践
让“新质生产力”遍地生花
这段时间,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淤金生一直在位于大云镇缪家村的稻米科技小院指导学生测试稻米生长属性。
“我们小院聚焦农业技术需求,围绕水稻、花卉等作物开展技术集成与品种示范推广,联合选育一批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技术集成与品种示范推广,重点开展适宜嘉善种植的优质长粒粳稻品种筛选与配套技术研究。”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淤金生表示。
白天在田间实践,晚上在小院分析,对于淤金生的学生小肖来说感触颇深。她表示,“以前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上,做实验也是靠书中经验和办法,没有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导致试验设计不科学,现在导师带着我们在田间地头授课,让我们对理论联系实际有了更深的理解。”
据了解,我县创新平台机制,把校地合作作为集聚人才支撑发展的关键举措,建立起农业发展、农文旅建设等“高校+项目+政府”的横向连接及“科研+生产+销售”的纵向连接。如农业经济开发区对标引领型人才,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高校院合作,已引进优质人才超200名,累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近百个。
专家带农户
让“新质生产力”走进田间
“这片作物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式,减少传统农药的使用,这样种出来的蔬菜更加健康,也能卖得更好。”在开发区(惠民街道)大泖村丰产粮油合作社的田头,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徐锡虎正在察看田地和水稻育秧大棚,与种植大户深入交谈,进行答疑解惑。
嘉善县高度重视“专家”科技赋能工作,把送农技下乡作为常态工作来抓,通过“田间课堂”“指尖课堂”积极开展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培训,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农业服务小分队,选派县农技专家下乡进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为群众化解技术难题。
“以前我们都是用农药,效果不好,现在专家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我要改变现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用更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种植大户张师傅发自内心地说道。
聚力共富工坊
让“新质生产力”强强发力
“我们共富工坊内的青年党员有10余名,都是各行各业的引进人才,希望通过协同共建的方式,进一步增进互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在大云镇碧云花园“红杜鹃”共富工坊内,负责人王娟正在和青年党员进行杜鹃花种植技术交流。
据了解,“红杜鹃”共富工坊充分发挥全域旅游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集休闲娱乐、体验教育、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致富新路径。目前,工坊已累计带动村企旅游创收超1000万元,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00余人次,累计培养职业农民5000余人。
近年来,嘉善县深化党建联建工作机制,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互联网”的新型发展模式,全力推进“共富工坊”建设,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提升”。目前,已建成各类“共富工坊”108家,吸收富余劳动力5441人、低收入群体533人,带动人均月增收2800余元。
“未来,我们将组织更多乡村振兴人才依托共富工坊在农业发展、科普宣传、农文旅综合协调提升等方面开展服务,进一步探索‘共富工坊+文旅’‘共富工坊+规划’‘共富工坊+农经’等模式,打开‘双循环’人才联合优势,强力推动乡村振兴新局面。”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媒体记者 倪杨艳 通讯员 杭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