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君/文 照片由嘉善县文化馆(非遗中心)提供
西塘,一座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它于摇橹的光影中记录着江南水乡的柔美,于时光的更迭中镌刻了岁月的印记。在这里,除了有小桥、流水、白墙黛瓦,还有许许多多关于这座古镇独特的记忆,位于古镇西街的纽扣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
西塘古镇里的纽扣博物馆收藏了从汉代到现代的千余种纽扣,质地囊括了玉、宝石、珍珠、玛瑙、钻石、贝壳、牛角、象牙、骨、竹、布、革、水晶、不锈钢等30多种。这里既保存了最古老质朴的贝壳纽扣,也展示了华丽精美的饰物类扣子,此外还以实物、图片等形式诉说着纽扣的历史与变迁。
置身于纽扣博物馆,你可以跟随非遗传承人去感受传统纽扣的制作技艺。贝壳纽扣是我国第一代专业纽扣,其原材料取自于江南水乡西塘的蚌壳。观摩现场,只见工匠师傅用脚踏手磨方式进行操作,从贝壳上冲出毛坯,再到成形、打磨、压花、钻孔、抛光等多道工序,只有经历了一道道“磨砺”才能最终打磨出一粒粒晶莹透亮、闪烁着珍珠一样光泽的纽扣。如果说,观看贝壳纽扣的制作主要是靠眼睛,那么盘扣制作的体验过程则需要眼睛和手的协调与配合。盘扣虽然看起来很小,但用到的布料就要好几米,袢条很重要,要在木尺上按照固定尺寸折出花瓣、花朵的形状,有时还要结合镊子把袢条盘成想要的形状……这种“沉浸式”的非遗体验更能让游人沉下心来感受古镇的慢时光。
西塘是全国著名的纽扣之乡,有人统计过,全世界每个人身上平均有7至8颗纽扣产自西塘,手工盘扣作为纽扣的代表之一,它也被称为盘纽,或者纽结、纽襻。盘扣作为传统服装中使用的一种纽扣,可以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如今,盘扣在非遗传承人的妙手生花下,还衍生出了盘扣艺术画、盘扣书签、盘扣饰品,以及用盘扣装饰的各种手提包等百余种产品。
就盘扣画而言,它更是将艺术与传统有机融合、相互杂糅,在方寸之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遐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盘扣画《老鼠娶亲》,是纽扣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于2020年(农历鼠年)在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文化顾问韩金梅老师指导下,根据民间故事创作完成的。该作品呈现的是老鼠学着人们嫁女的仪式,撑着高脚灯笼,扛着大红彩旗,抬着精致花轿,吹吹打打送新娘的场景,其画面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
“老鼠娶亲”民俗,它是旧时民间的一种过年民俗,是在除夕和正月举行的祭鼠活动,也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具体日期有多种说法,因地而异,除了除夕和元宵节的说法,有的地区是在大年初一,有的地区是在正月初七,有的地区是在正月初十等,全国各地不仅“老鼠娶亲”的日期不一,形式也不一样。鲁迅先生曾在《朝花夕拾》之《狗·猫·鼠》一文中提到“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
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发展,西塘的盘扣画也逐渐走出乡间、走向外面的世界。2021年6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员工自行设计和制作了50幅风格各异的盘扣画,采用盘、缟、填、嵌、缝、拼、叠、染、沾等手法,借助中国画构图、中国书法、京剧脸谱等方式,对西塘原有的盘扣制作进行了创新和延伸,比如将盘扣画与中国画构图、中国书法技巧融入创作之中,让多元文化元素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传达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使其具有一定的现代装饰和审美价值。
今年上半年,西塘古镇景区盘扣画创作小组又加班加点地赶制了百件盘扣画作品,并于6月份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成立仪式上进行了展示。这些盘扣画展现了西塘的桥、长廊、船、房屋等景致,为大家生动展示了水乡古镇西塘的独有特色,其作品都是由韩金梅老师设计并指导。
手工盘扣既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文化,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嘉善县大舜小学创设了“妞妞盘扣工作坊”和《妞妞盘扣》拓展课程,通过让学生们了解盘扣的历史、种类、制作和应用等知识,扩大盘扣在学生中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艺术、继承与发扬民间艺术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升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增强盘扣知识的传播力度,深化盘扣文化氛围,学校还专门开辟了一条盘扣文化长廊,向师生们介绍盘扣的相关知识,以此浸润氛围。相信随着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的不断深入,具有西塘特色兼具艺术价值的盘扣,一定会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盘扣轻轻缀在衣,纽扣紧密意绵绵。一粒粒小小的纽扣,“盘”出了文化,“盘”出了惊艳,也“扣”住了文化,“扣”住了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