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洪 瑾
“为什么很早以前的那种汽车门开合久了会吱呀出声,而现在的汽车门用上几年都仍然开合顺畅,甚至都不用给它加油?”长盛轴承研究院副院长樊学峰在公司展厅里揭开了这个秘密。
“你吃骨头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上面的关节,最外面那层白的很滑的,你把这层啃掉之后,里面是比较疏松的骨质层,再进去是比较坚硬的骨头,它就相当于我们自润滑材料的三层工艺。这样的话,骨头不加油的时候也很滑,既滑又耐磨。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樊学峰将自润滑轴承的原理解释得浅显易懂。
长盛轴承十分注重创新和研发,设有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技术中心,目前公司已授权专利9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1项,并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重点研发项目,像樊学峰的科研人才,正是企业发展所急需的。
樊学峰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系,2014年进入到长盛轴承公司,刚进单位的时候,公司还没有上市,科研条件也比较简陋,材料开发部门算上樊学峰一共就三个人,科研条件十分艰苦。不久后,一个契机的出现,整个公司的发展向前迈进一大步。
2014年,上海核工院主动找到长盛轴承,想委托公司开发一款核电轴承,用于核电站蒸发器上支撑。当时这款轴承都是国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而且交货周期长,所以他们就想找一家国内企业进行国产化开发。没有任何经验借鉴,樊学峰接到任务后,从零出发,从前期项目对接,材料开发、工艺开发、文件编写、试验测试、核电体系建立都默默钻研。期间,一位同事参与设计试验机,一位技术员参与图纸设计和产品加工,就这样三个人成立了一个项目组。
后来上海核工院又将一款核电减摩板的产品开发项目也交了过来。一直到2016年10月,团队成功完成了“核电用蒸汽发生器支撑用球铰”“反应堆压力容器支座用减摩板”两个项目的研发,并通过上海核工院和中国核能行业的产品鉴定,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核电项目申报专利5项,制定标准2项。之后,又陆续开展产业化,截止目前该项目订单销售额已达到5000万以上,在“国和一号”国家重大核电工程上得到了应用。
“从国外进口一个这样的轴承,原先需要六七十万,现在我们研发同等标准的轴承,价格只需要三分之一。”樊学峰自豪地说。
近年来,长盛轴承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2014年的核电领域,到2020年的航空航天领域,2021年风电领域以及2022年5G通讯材料领域。樊学峰所在的部门,也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单一的科室,发展到拥有3000平米科研占地面积的研究院,研发和技术人员也发展到80多名,累计科研设备投入超2000万元,研究院具备了新材料的研发、产品设计开发、实验测试、产品失效分析等能力。樊学峰现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主要承担新项目开发、研发团队的创建和管理,代表单位在全国滑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ISO国际会议中履行委员职责。
樊学峰带领团队完成了“核电用支撑关节轴承”“核电用支撑滑动垫板”“船用舱口盖铜支承块”“耐高温自润滑轴承”等10余项项目,共授权专利24项,发布国家标准5项,浙江制造团体标准4项,通过省级新产品验收12项,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
团队也曾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首台套产品、县科技创新团队、公司卓越创新团队、县工人先锋号、县最美科技工作者团队等荣誉。最近,樊学峰还获评“嘉兴良匠”,该奖项是对能工巧匠善于创新、善于钻研的最大肯定。从樊学峰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技术工人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