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兴
明东阁大学士钱士升玄孙钱佳,在乾隆时期的嘉善地方诗选本《魏塘诗陈》卷十三中这样记载:“今里中计姓者,皆大参元勋族,曰其厥祖大宗徙居溪阳”,说明当时嘉善姓计的,都出自山东大参计元勋一族。
计元勋,字冠五,号明葵,明代官员。别署竹芦圃主人,生卒于嘉善天凝,计家宅基第十四世裔孙。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四月初八,卒于清顺治四年(1647),享年七十四岁。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人,次年中进士。官至山东大参,挂冠隐居后著有《拙圃诗集》。
计元勋曾任福建龙溪知县六年多,善于理政,关心民众,在校舍、水利、桥梁、古迹的修缮重建抢险等方面留下了功绩。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升任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当年,计元勋等嘉善乡官就嘉秀善三县争田联名公揭,为虚摊嘉善田赋伸张正义。累任南京验封司郎中、北京仪制司郎中、南京考功司郎中。
天启六年(1626)起,计元勋历任山东参政、副使分守济南道。当时全国灾情频发,民不聊生。明熹宗为西湖生祠题书“普德”匾额后,东部省份各地生祠纷纷建成。谁知第二年的农耕时节,时任山东布政使为讨好魏忠贤在济南拆民宅建生祠,计元勋巡道遇见大发雷霆,遣散民众回乡务农。魏忠贤得知后将其逮往北京,其他司部的说客以“天降祥瑞”说词先期抵京,魏忠贤才消了气没有问罪,计元勋得以官复原职。随后,计元勋毅然辞官回乡。
计元勋与乡党魏大中关系甚密,他们一致的政治态度是痛恨阉党奸弊。魏大中狱中被害后,资助其年少次子魏学濂并数次帮助起草状书,“陈述父受冤狱,兄死孝之惨状”。在这不久后,朝廷下诏追谥魏大中为“忠节”,旌表其长子魏学洢为孝子。
崇祯帝钦赐计元勋“嗜宪”旌旗,以表彰其坚持朝纲不畏魏珰强权,又下诏任其为吏部侍郎、尚书,计元勋都没有赴任。面对大明朝积重难返之时局,计元勋曾曰“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康熙版《山东通志》名宦卷记载:“任副使,有德政,士民有感之。忤魏珰被逮赴京,旋复官”。
计元勋拒绝城市生活,隐居计家宅基,心情愉悦。同丁宾、吴志远集洛社,善邑乡党同僚们推崇为文坛领袖。又创办私塾学堂,以四书五经教授弟子儿孙。计元勋在给孙辈取名时,采纳了《周礼·天官小宰》中的“善能敬正法辨”六字,即“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史称“嘉善六计”的就是计元勋的六位孙辈才子。
计元勋刚直淳朴,秉性厚道。为官清廉勤政,其功绩和美誉载入史册,隐居十余年无疾而逝。崇祯年间及后来,分别在山东济南名宦祠、嘉善乡贤祠、嘉兴府学专门祭祀,被誉为“清流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