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简介
近期,大云镇调委会调处一起时间跨度长达8年的民间借贷纠纷。王某为张某的员工,2017年以来,张某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多次向王某借款共计人民币6万元,2018年2月借款时以书面形式附加约定每月支付王某1000元作为借款利息。几年来,张某断断续续归还一部分欠款。2025年2月王某向张某主张一次性归还剩余本息,遭到张某拒绝,双方因此产生纠纷。
调解过程及结果
剪不断理还乱
到底是工资还是本息?
按道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到哪儿都是道德和法律的底线,王某要求张某归还借款本息应该没什么异议,但张某表示不是自己不愿意还款,“我前前后后归还了七八万本息,已经够多了,你们不能欺负老实人吧!”
对于张某的说法,王某不予认可,她表示自己根本没有收到那么多钱。经了解,调解员发现张某和王某资金往来主要通过微信转账形式,便让双方把转账记录翻出来,一一校对。然而核对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棘手问题,张某与王某的转账记录包含了王某在张某处工作的薪酬工资,但因时间跨度长、双方之间所有转账记录均未备注用途以及部分聊天记录遗失等多重原因,双方对转账金额是工资还是本息又开始不断拉扯,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于是,调解员提出让张某提供王某的工资单。但因时间过久,张某只能拿出2021~2024年这4年间的工资单,双方根据已有工资单,厘清了4年间的还款记录。
随后调解员让双方整理2017年到2020年间转账记录中有争议部分,结果发现双方对金额认定的差距高达3万。调解员只能引导双方回忆当时的情景,再从聊天记录中寻找蛛丝马迹进行印证,逐笔分析,经过两轮梳理,双方终于对张某已归还本息数达成了共识。
法律红线不能“踩”
哪部分借款利息能得到支持?
这时,王某又提出张某自2018年开始答应每个月偿还1000元作为利息,这部分并没有归还到位,希望调解员帮她好好算算。调解员对此解释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也就是说借钱利息超过国家规定的部分是可以不还的,你们当时约定的利息太高,法律是不认的。你们俩为了这事都睡不好觉,甚至还闹到报警,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不如各退一步,协商一个折中的金额。”
于是,调解员给双方算了一笔账:“你们从2017年开始借钱,总共是8年时间,时间跨度那么大,中间又偿还过本金,如果真的要精确算出利息,恐怕太复杂了,不如大家各退一步,按照本金6万元、借款时间7年来计算,利率就按照目前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两倍,也就是6.2%来计算,抹去零头,本息合计8.6万元,你们看怎么样?”王某和张某觉得调解员的方案有理有据,也都表示了同意。
最终经协商,张某同意在4月底前分三次支付王某剩余欠款9000元,同时,调解员建议双方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若张某不履行协议,王某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至此,这起牵扯时间长达8年的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民间借贷并非“法外之地”
借钱还钱都要长点心!
实践中,民间借贷当事双方可能碍于亲友关系或急需用钱等特殊情况,导致借贷合同签订不规范,比如口头约定或者借条书写模糊,缺乏关键条款(利率、还款方式、担保等),从而引发一系列矛盾纠纷。因此,在借贷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借条、转账记录、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明借贷合意和资金交付事实,保护好自身权益。同时,民间借贷作为常见的资金融通方式,受到法律保护,但借贷双方必须遵循法律法规,不要触犯法律的“红线”。
■县司法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