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焦示范区

时光为笔,绘就发展新画卷

  六载耕耘,示范区以时间为轴,从蓝图绘就到实景呈现,从基础夯实到动能升级,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变化,以实干笃行的精神破解难题,在生态绿色、科产联动、民生融合、城乡共富等领域留下了坚实的足迹。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每一次突破都彰显着担当与魄力,如今的示范区正以昂扬的姿态,向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稳步迈进。

  全媒体记者 倪杨艳 蒋青霞 杨依贝 胡引凤 郁林强 丁雯怡

  通讯员 盛伟峰 陈 旭 徐 昊 陆芸寅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绘就“生态绿图”

  关键词:生态绿色

  秋日的祥符荡,野鸭、白鹭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嬉戏,别有一番韵味。“因为环境变好了,所以这些年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当地摄影爱好者郁先生笑着告诉记者。

  祥符荡的环境提升,得益于生态环境共保联治。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成立。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示范区嘉善片区“双示范”为牵引,以一体化保护为主线,协商共治、协同共进,用实际行动助推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长三角,山水相连、河湖相通、生态相依,绿色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三地持续推进“三统一”制度落地——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嘉善牵头起草并发布了示范区首个平原河网水生态评价团体标准,为河网健康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联合监测机制持续完善,三地共享环境数据,由执委会牵头编制年度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并联合发布。更值得一提的是,一支由三地共同组成的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常态化开展跨界联合检查,累计已进行14轮联合执法,切实提升区域环境监管效能。

  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成效显著。太浦河作为重要饮用水源,其水质自2021年4月以来持续保持Ⅱ类标准,达标率100%,成为嘉兴市首个稳定达标的水源地。通过示范区联合河湖长“五个联合”机制和数字化治理平台,太浦河流域实现水环境“多方联动、智慧监管”,县控断面Ⅲ类水比例连续五年达100%。

  此外,嘉善在“无废城市”建设和跨区域排污权交易方面也走在前列。牵头编制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无废乡村”建设指南》已完成评审,为全国提供长三角经验。更令人瞩目的是,嘉善与青浦完成了全国首例长三角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并作为创新成果在2024年长三角环保协作会议上展示,为跨省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今年,嘉善县与上海市青浦区完成第二批长三角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出让2.5吨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成交金额为12986.3元。

  从统一标准到联合执法,从共护清水到跨界除“废”,嘉善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走向深入,书写一体化示范区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优化创新生态 厚植创新发展软环境

  关键词:科产联动

  走进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的浙江知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展览区,各种款式的扫描仪一字排开引人注目。

  公司生产总监胡峰峰指着其中一款仪器介绍:“最高重复精度可以做到0.01毫米,已累计出货几万台,在国外十分畅销。”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嘉善不断壮大新兴产业,聚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补链强链延链的成果。

  近年来,嘉善县以高成长性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了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良好态势。智能物联、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绿色家居、时尚纺织等八大重点产业组成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起了嘉善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过去一年,“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规上营收1671.2亿元,同比增长4.1%。

  当前,嘉善已集聚了立讯智造、日善电脑、兰钧锂电池、格科微电子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讯电子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列浙江省第2,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居浙江省前10,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100亿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列浙江省第10。以全国第3、浙江省第1的成绩列入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名单,科技创新指数列浙江省县(市、区)第5、县(市)第1。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嘉善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路径的准确把握。近年来,嘉善县积极探索建立县域产业、科技、人才联动机制,通过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举措,不断激发县域“向新力”。

  当前,嘉善已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32家,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为335.6人年;打造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嘉兴综合保税区B区2个国家级平台和浙江省首批“万亩千亿”平台中新产业园等高能级平台;与浙大、复旦、上大、清华长三院等合作建立四大科创平台,承接国家级平台12个,省级20个,实现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零的突破”。

  让科技创新更好赋能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更好激发科技创新,形成良性循环。接下去,嘉善也将继续健全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与服务保障,持续推进科创产业融合,构建起科技创新与创业创新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

  增进民生福祉 共建共享绘就幸福图景

  关键词:民生融合

  小沈,江苏吴江人,正在嘉善技师学院·嘉善县中等专业学校就读商务英语专业,她“跨省求学”已有两年。

  “我非常喜欢英语,可是我们本地的职高并没有特别出色的英语专业,但我在示范区职业教育跨省招生中看到了商务英语专业,感觉非常适合我。”小沈说。

  打破行政区域壁垒,让学生选到最适合的专业,这正是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意义所在。近年来,嘉善县始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跨区域合作,优化教育生态,打破行政壁垒,推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在全国首创中职跨省招生模式,示范区6所中职学校遴选88个优势专业开展统一招生。同时,嘉善与青浦、吴江共同培育校企合作企业167家,与19所中高职学校之间建立交流协作联席会商制度。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在重大战略部署的指引下,长三角一体化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逐步在嘉善得到发挥——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民生服务领域有了更多跨区域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良的环境质量……

  在医疗领域一体化融合的背景下,嘉善的医院与上海的知名医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提升嘉善的医疗水平。上海的专家定期到嘉善坐诊,让患者无需长途奔波就能得到权威的诊断和治疗。远程会诊系统的应用,使得嘉善的医生可以与上海的专家实时交流病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跨域电网从“毛细血管”成长为“康庄大道”,实现电网跨区域互助也水到渠成。2022年,青吴嘉三地签订《长三角一体化电力保供互助协议》,构建一体化调控体系和供电服务体系,并建立跨区负荷响应、应急互助、重大事项联动机制。2023年5月,苏浙两地首次实现长时间跨区域送电。在110千伏陶庄变检修的43天里,周边10家企业、2131户居民“无感”用上“吴江电”,减轻县域内部供电压力。

  水是生命之源,关系着群众的日常生活。多年来,青吴嘉三地开展联动机制,定期开展“河长制”巡河行动,多措并举开展水源地巡查240余次,修复隔离网9次。今年1月新增4台智能控藻机器人,目前设备运行稳定,实现智能变频抑藻控藻、全天候定点原位水质监测、水华数据分析预警及藻类爆发早期生长抑制等功能。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关键词:城乡共富

  在咖啡店拿上一杯口感香醇的咖啡,沿着清澈蜿蜒的小河慢慢踱步,河岸两旁一间间“文艺范”的房屋错落有致,不远处的草坪上传来悠扬的吉他和弦声……在鑫锋村,“世外桃源”已然化成了触手可及的具象生活。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只是一个有着青黄稻穗、空心老宅的最普通的传统农业村。

  “以前村里没有游客,新业态少、体验感弱,村集体经济效益也不好。”罗星街道鑫锋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陈敏燕说。2023年,鑫锋村引入专业乡村运营师,为村庄量身定做了专属“音乐岛”IP,多元新业态也随之被催生。如今的村庄里咖啡屋、烘焙房、吉他坊、茶吧一应俱全,烧烤、露营、浆板新兴活动热火朝天,一个越发充满活力的“网红村”拔节生长,一场城乡融合的共富“变革”悄然上演。2024年,鑫锋村举办了15场助农共富集市活动,30多场大型乡村音乐会、相亲会、丰收节等活动,20多场农事活动,游客量超过20万人次,成功入驻6家商铺,拉动综合经济效益150余万元。

  这边是“空心村”焕发新活力,另一边的大云镇缪家村也同样在上演着令人欣喜的共富故事。多年来,缪家村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调研时留下的“走在前列、作好示范”殷切嘱托,以党建为统领,持续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了歌斐颂巧克力、华神鳖、缪家大米等品牌,创新形成了薪金、租金、股金、养老金、福利金、创业金等“六金”共富模式,实现了“集体强、产业兴、村民富”目标。2024年,缪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万元,高于嘉兴市平均水平近1万元,成为示范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样本典范。

  在嘉善,城乡融合共富发展的成果不仅出现在鑫锋村和缪家村,更渗透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里。目前嘉善已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个一体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6.9%,2次入选国家农综改试点、全国唯一,2024年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456万元,列嘉兴市第1,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1,入选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列2024中国县域共同富裕指数第7。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条具有嘉善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徐徐铺展,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金融
   第04版:专刊
时光为笔,绘就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