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奚嘉瑶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都市对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加快生成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近几年来,我县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不少示范典型,对更好地服务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嘉善县中荷循环农业科创示范中心,一颗颗新鲜饱满的水晶生菜正乘坐着“有轨电车”陆续进入采收区,工人们收割装箱后,第二天一早就将发往盒马鲜生、海底捞、全家便利店等大型连锁商超、餐饮店。
传统农业种植中,一颗生菜种子从播种到采收需要80天左右,而在中荷循环农业科创示范中心全自动循环生产的“工厂化”育苗系统里,仅需40天,种植过程也与传统农业大相径庭。
“我们采用水培方式种植,种植环境安全可控,不用任何化学农药,对病虫害采取生物天敌防治技术,成熟的生菜可以直接食用。”中心技术总监张样平说。
从播种开始,这里就显示出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720平方米的立体育苗工厂,共10层育苗架,每小时播种6万颗种子,是传统播种效率的20倍。通过温、水、气、肥自动调节,加上最先进的立体补光技术,育苗周期缩短到14天,比传统育苗缩短一半,而年出苗量是传统育苗的4600倍。幼苗满足移栽标准后,进入3.36万平方米的叶菜工厂化定制生产区域,这里集成了叶菜种植、节水循环、气候预警、低碳环保等六大技术,实现全流程数字智能化操作。
“这里每天都在生产、移栽和采收,传统种植一年也就栽种2茬,我们一年能栽种15~20茬。”张样平介绍,目前亩产在50吨左右,亩均产值75万元左右,相当于露天种植的80倍、设施大棚的10倍,年产值在5000~7000万元,纯利润500~700万元,年收益率达10%以上。
此外,中心内还有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及拜耳、巴斯夫等国际龙头企业合作设立的蔬菜种植试验区,主要种植新品种黄瓜、番茄等,为基地提供各类优质种源。
“我们90%以上的设备来自荷兰。”张样平表示,下一步,中心将引进更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引入劳动力管理系统,争取提升人工管理效率,继而提升整个生产效率。
正值秋收阶段,西塘镇不少种粮大户正在加紧收割。种植户张虎承包了1600亩田地,每天他都会将收获的稻谷送到位于红菱村的嘉善县现代粮食全产业链创新基地。
“以前要自己费心费力烘干再去售卖,现在只要卖给基地,他们会负责之后的烘干、加工、销售等一系列流程。”张虎说。
嘉善县现代粮食全产业链创新基地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项目引进日本进口智能化加工流水线,实现1万吨稻谷恒温恒湿储存、每天240吨稻谷清理保水烘干、每天100吨优质稻米加工、稻谷质量实时监测等功能,成为西塘打造稻米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我们是一个全产业链服务中心,集成稻米产业‘种、管、收、烘、储、销、流’全链条发展,为农户提供从种子到收割的全程服务,实现‘一粒种子到一粒米’全环节串联。”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浙江嘉善)浙农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利利介绍。
统一品种规划、统一农资配供、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农机作业、统一产品销售,浙农公司通过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每年公司技术人员还会向村里的种粮大户推荐好的种植品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原先农户多种植常规稻,亩产1400多元,今年我们推广了本地优质品种‘祥符13号’,亩产达1800元。”孙利利表示。
除了稻米生产加工外,这里也是展示嘉善数字低碳农田最新成果的“样板间”。通过构建数字孪生操作平台,示范实施农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形成农田肥水闭环利用模式,实现节水节肥;通过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将农田、作物、气象等信息进行互联互通,无人机多光谱采集田间土壤肥力、物候气象、病虫草情数据,精准指导生产,集成绿色生态增值赋能。
此外,基地内还建立了现代数字仓储中心,集成现代粮食产后智能装备系统,实现粮食收储烘干加工物流一体化,减少损耗浪费。依托西塘古镇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游,创设“嘉香谷粒”稻米品牌,打造“谷粒”IP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