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 嘉
广聚“能人”“贤士”,破解发展瓶颈。近年来,干窑镇干窑村紧盯基层治理薄弱点,以“乡情”“乡愁”招引乡贤回流乡村,反哺桑梓,在培育文明乡风、弥合社会矛盾、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补短板,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基层善治之路。
近日,干窑村乌桥头拆迁地块提升改造工程接近尾声,村干部们与乡贤代表一起前往验收。去年10月,干窑村启动了拆迁区域提升工程,以微改造的方式逐步更新村域内完成拆迁的区块,优化居住环境,乌桥头地块是施工最早,也是工程量最大的。
改建3处停车场,新增2处健身设施,绿化路面整体提升,改造面积近3000平方米,乡贤参事会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和工程推进。验收过程中,乡贤代表发现停车场附近部分线路存在交叉和垂落现象,因为线路涉及单位较多,便和村干部一起商讨解决方案,最后大家决定由村委联系相关部门,乡贤代表在人大平台提建议,双方共同施力促进问题解决。“发现问题并尽快协调解决,这就是我们乡贤参事的意义。”干窑村乡贤参事会副会长宋大夫说。
参与重大决策,对工程项目建设全程监督,如今在干窑村,乡贤队伍已然成为了基层治理的重要辅助力量。除了村务共商、资源共享,乡贤们还成立了调解室,参与乡村难点、堵点治理,寓治于解,助力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位于龙庄浜南片区的10亩地块是干窑村的重点征迁区域,也曾是乡贤调解的“主战场”之一。因为邻里矛盾、土地纠纷、历史遗留等问题,该地块的征迁工作一度停滞,于是村里邀请乡贤调解室出面攻坚。
对干窑村乡贤参事会会长朱泉荣来说,龙庄浜地块的调解工作让他印象颇深,不仅是因为调处难度大,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家人也是被征迁对象。“我们家有两户在这里,一个是我哥哥,一个是我弟弟,作为乡贤调解室的成员,我必须先做好自家人的工作,才能够做好其他人的工作。”朱泉荣说,当时他做的第一户调解工作就是自己家人,说服他们率先在征迁协议上签了字。而后,他们又配合村里对一些矛盾比较深的,调解难度比较大的人家进行了多次走访。
“朱泉荣、宋大夫都在村里当过书记,在我们乡贤调解队伍中,还有其他德高望重的前辈,他们对村里老百姓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能走得进门,所以在一次次反复调解过程中,推进也比较顺利。”干窑村乡贤参事会秘书长潘培益拿出了一本会议纪要,上面详细记录了从2019年干窑村乡贤参事会成立以来的大小事项,大部分都是围绕村里的中心工作开展的,从征地拆迁、企业腾退到邻里矛盾纠纷的调解,还有贫困学生的资助、关爱下一代工作等等。潘培益说,平常村里事务比较忙,他们也想为村里挑点担子,他们做的事既为村里“补位”,也体现出了乡贤队伍的力量。
“有些陈年旧事,现在的村干部不一定了解,乡贤队伍可以起到有效的补充,帮助化解一些老的问题。”干窑村党委副书记钱婵娟介绍,目前干窑村乡贤参事会吸纳乡贤20多人,包括老干部、企业家、非遗传承人等,他们在提升文化“活跃力”、激发治理内动力,增强群众凝聚力上作出了积极贡献。
干窑村作为我县著名的书法村,乡贤们通过书法和传统文化培训,传承文化、教化乡民、涵养乡风,以文明实践促进基层善治提质增效。“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村域环境也有了提升,在村干部和乡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村庄更加文明、和谐、美丽。”钱婵娟说,今年干窑村还将争创省级文明村,向更高的目标进军。
“我们现在有乡贤调解室、‘同心驿站’、善贤非遗工作室等阵地,再结合‘善贤进网格’等活动,持续推动基层治理和乡村建设。”在宋大夫心里,乡村的和谐发展、文明发展、振兴发展都需要多元化的力量来推动它,而乡贤正是其中一股最热烈的社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