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破难·六干争先 一线故事
■全媒体记者 奚嘉瑶
缩小“三大差距”,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西塘镇鸦鹊村以党群服务阵地为载体,以特色产业为指引,探索了一条从共富工坊到共富大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形成一批可复制的标志性制度成果,充分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2024年10月开始,鸦鹊村在村部创新建立了“6070连心扣共富工坊”。在这里,村里的老人们通过加工各类纽扣,一天能获得几十元至上百元的收入。这份既能和老朋友拉家常又能赚零花钱的工作,已成为村里老年人争相参与的“网红”事业。
鸦鹊村通过整合周边企业、共建单位等资源,不仅为企业解决了临时用工需求,更为老年人搭建了稳定的增收平台。
“防晒服、登山服上的调节扣属于组装件,必须手工完成,‘6070连心扣共富工坊’为企业解决了这些碎片化的小单、急单,也为村里老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实现共同富裕。从去年10月份开始到现在,我们共提供了30万粒纽扣的订单。”嘉善县天玑服装辅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腾流央在采访中说。
今年,鸦鹊村又在庄王浜老年活动室和三家片连心驿站新增了两个纽扣加工点。截至目前,“6070连心扣共富工坊”产量已突破100万粒,带动就业50余人,人均月增收达千元。
村里还建立了“支部铺路、党员引路、企业拓路、群众行路”红色机制,组建“鹊实红”志愿服务队,通过精准对接企业订单与村里劳动力,彻底打破了村企信息壁垒。在这场共富实践中,村干部们身兼数职,成为最忙碌的“多面手”。
“我们既要做业务员,到纽扣园区去接订单,又承担了送货员的工作,要将加工好的纽扣通过共富车运送到厂里,还要当记账员,因为村民打零工是在三个加工点间流动的,每天都要帮他们记账,虽然肩上担子很重,但是看到老百姓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了,我也很有成就感。”鸦鹊村党总支委员陈振平说。
鸦鹊村是传统农业村,除了建立共富工坊,如何为劳作了一辈子的村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成为村党总支最牵挂的事。恰逢“持股飞田”国家级农综改革项目落地,村里抢抓机遇,与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地合作,率先试验“飞田共富大棚”项目,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带动更多村民参与种植创收,让“四季生金”的共富大棚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聚宝盆”。
“这个活很轻松,离我家也很近,走出家门就能干活,都是村里安排的。”在“飞田共富大棚”里工作的村民朱善福说。
“大棚种植+手工加工”的双轮驱动模式,谱写了鸦鹊村共富路上的新篇章。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了党组织带领大家致富的决心和能力。
“我们依托‘持股飞田’国家级农综改革项目,给村民创造了很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等到项目完全建成后,可新增就业150~160人。”鸦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凌杰告诉记者,接下去,村里还要继续探索新的共富路径,从文旅方面拓展村民创收渠道,目前已开展民欣餐饮公司项目,预计今年年中就可以正式对外营业,届时也可以为“大鸦鹊”片区组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奏响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最强音。
“鸦鹊村地处偏远,民欣餐饮公司可以帮忙代收代销村民种植的果蔬。接下来还要成立文旅公司,预计一年可以给村集体带来30~50万元的经营性收入,让村民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凌杰对此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