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斤虾 万元钱

“一稻双虾”模式“钱”景好

  ■全媒体记者 张舜红

  通讯员 王俊倩

  这段时间,在位于陶庄镇翔胜村的嘉善县盛顺农场的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负责人顾小华和工人们正忙着清理外塘,为水稻的种植做准备。

  “我们养的‘汾湖一号’罗氏沼虾从5月20日左右开始销售,一直持续到7月初。最早上市的时候,每公斤能卖到92元,现在价格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在60多元一公斤。”顾小华说,“按照今年的市场价,预计一亩地能创造超过万元的收入。”

  据介绍,今年顾小华还计划尝试“一稻两虾”的养殖模式。“等秧苗种下去后,我们再养一季虾,今年先试种100多亩。”顾小华表示,经过去年“一稻一虾”模式的摸索,今年的种养工作将更加得心应手。

  顾小华所承包的土地,是陶庄镇“非粮化”整治后重新整合的田地。该基地主要位于陶庄镇翔胜村荒字圩,面积近千亩。它主要分为大规格苗种培养区、稻虾综合种养区以及水处理区等。经过两年的实地探索试验,基地建立了罗氏沼虾“一稻两虾”养殖模式。通过搭棚标苗的方式,实现了产品的提早上市。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该模式使稻田的亩均效益提高了5000元以上。同时,它还改善了复垦耕层土壤的物理结构,增强了土壤的缓冲能力,提高了养分的供应能力,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50%以上,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通量10%以上,实现了粮食和渔业生产的双赢。

  政府用心,农户有信心。为了响应国家“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粮食安全底线”的原则,近年来,陶庄镇依托现有资源条件好、产业发展基础好等优势,依靠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技术支持,大力推动“一稻双虾”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并建设了千亩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做好了“非粮化”整治的后半篇文章。

  良好的效益离不开优秀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前不久,为了更好地做好基地的种养工作,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们来到陶庄镇,就“一稻两虾”综合种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共同为陶庄镇的“一稻双虾”模式出谋划策。

  “‘稻+虾’轮作不仅保证了田里的粮食产量,还能一年多收一季虾,实现了‘百斤虾、万元钱’的好收益。”陶庄镇副镇长王刚表示,这是该镇在“非粮化”整治后采取的创新举措。他们实施了“稻+虾”“稻+水产”等的综合种养方式,采用了“村集体+主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了一地多收,提升了农田的亩产价值,助推了强村富民的目标。

  一直以来,陶庄镇都在粮食功能区开展“非粮化”整治工作。如何利用好这些土地,成了政府最关心的问题。“‘非粮化’整治的重点不在于‘铲’,而在于怎么‘种’。”王刚说。如果结合高标准农田整治,把土地交给愿意种粮、能种粮的农户,让细碎的土地集中成片并实行机械化作业,那么既能保障粮食生产,也能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像基地所在地翔胜村,除了每年能获得20万元的分红,附近村民还能通过务工赚取薪金。基地带动了周边村民20多人就业,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王刚表示。

  未来,陶庄镇将继续与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合作,引导更多村集体参与进来,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带动更多农户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目标,实现多方共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民情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金融
“一稻双虾”模式“钱”景好
姚庄清凉村队晋级嘉善“村BA”八强
网格“阵地”守护好 筑牢群众“安全网”
加餐!让村里老人享受“幸福味道”
小区有人养蜜蜂?网格员及时劝阻解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