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粮安天下,如今,靠增加劳动力来提高粮食产量的时代已经过去,“谁来种田?”的发问,也有了新的答案。今天起,本报推出《“谁来种田?”之嘉善答案》系列报道,讲述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嘉善是如何破解乡村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难题。第一篇让我们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的有力支撑。
■全媒体记者 奚嘉瑶
最近,西塘镇种粮大户张虎承包的1600亩田地已全面进入秋收阶段,每天他都会将收割好的稻谷送至位于红菱村嘉善县现代粮食全产业链基地,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质检、称重和入库。农民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费心费力烘干、脱粒,而是直接卖给企业,由企业负责粮食产后的全程一条龙服务。“以前要排队烘干,很麻烦,耗时也很久,现在我们收过来就可以直接卖了。”张虎表示。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浙江嘉善)浙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利利告诉记者,作为全产业链的服务中心,该企业服务能力比较齐全、完整,每天可以烘干280吨左右的稻米。该公司统一流转西塘祥符荡区块2.6万亩高标农田种植运营,依托浙农集团的资源优势集成全产业链服务建设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区,打造“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
统一品种规划、统一农资配供、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农机作业、统一产品销售,浙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今年农技人员还向种粮大户们推荐种植了糯稻品种,增收效果十分可观。“往年常规稻一亩田只能卖1300多元,今年浙农公司推广糯稻,我们一亩田要卖1800多元左右。”说到这里,张虎喜上眉梢。
此外,在生产过程中,浙农科技有限公司还通过物联网系统管理水位监测仪和灌排水电磁阀,实现远程自动化精确灌排操作,并通过农场数字化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调度,为日常生产管理提供智能决策支持。“通过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对比,我们至少要提高效率20%以上,增加效益每亩地在200元左右。”西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小燕说。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关键在人才。近年来,我县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家、社会能人、大学毕业生等群体创办领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培训。有别于传统承包户的自给自足,现在的家庭农场主有学历、有技能、懂经营,他们为乡亲们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成为兴农路上的“新农人”。
“新农人”陈涛就职于浙农科技有限公司,他感慨道,“小时候看到都是人工收割,到现在的自动化、数字化收割,感觉现代农业有很大的提升,作为新农人,我们要学习更多的东西,更多的技术,帮助农户把稻谷的产量提高,为嘉善农业发展提供支持。”
“下一步我们主要打算从两个方面来抓好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要把人力,新型人才要引入到公司来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主体要加大扶持政策力度,让大学生回乡创业提供土地保障、资金保障还有技术保障。”邱小燕说
记者从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全县共有家庭农场149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11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118个。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3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4个、县级示范家庭农场64个,市级示范社7个、县级示范社6个。随着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崛起,我县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新活力,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