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这几年,长三角一体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变化,一起来看我们读者对此的具体感受——
一体化为打工人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有3年时间。其衍生出的诸如交通便利、生态优化等福祉也实实在在惠及了三地老百姓。但今天我要着重说的是,三地的一体化政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一体化”的方式为打工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链接了更优质的资源,开辟了更明亮的职业前景。
“走出去”:在嘉善蛋糕店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甜点品类不断推陈出新、行业迎来新一轮洗牌时,任何经营者都已察觉到创新迫在眉睫,而对于一名靠手艺吃饭的西点烘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精进技艺更为重要的事了。要在以前,想要学习新的技艺和营销方式,怕是只能凭借自身的一腔孤勇来个“病急乱投医”。现在,大家可以依托一体化的优势通过技能比武、行业观摩、跨省求学等方式“走”出嘉善,到另外两地开阔眼界、更新理念,把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技艺技能带回嘉善,从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请进来”:如果说“走出去”只能让个体得益,那么“请进来”则能让群体受惠。一家甜品店技术负责人告诉我,自一体化有关政策实施后,现在他能请到其余两地的优秀讲师来为职工进行专业培训,并且让培训成为单位的制度和职工的共同意识。要在以前,哪里有老师,怎么去找,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难题。就算找到并如期来培训,但能以每个月一次的频率坚持下来的估计也很难。
“一体化”: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让身为普通打工人的我们接触到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优质的资源,也提高了职业竞争力,拥有更好的职业前景。因此,我们可以不拘于嘉善,到另外两地谋生存求发展,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舞台;同样,其余两地的人才也可以顺利到我们嘉善来,用他们的知识和力量来造福嘉善,并实现自身价值。我想,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这些年,通过地域间各类资源的合作交流,使普通人的发展越来越好,同时还能使人才流动更为便捷,从而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齐荣的盛世景象。
■曹影棠
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前阵子,我到县行政服务大厅办事,恰巧碰到一位朋友,他单位总部在上海,想在嘉善成立一家分公司,听说这有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就来办理了,还真的很顺利。朋友告诉我说:“以前像设分公司之类的事,要跑好多次才能办成,现在方便多了,只需要在网上填写申报信息,上传公司营业执照等资料,线下办理手续跑一次就办好了。”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走路、申请人少跑腿,朋友直夸这样的异地办事效率真高。
对于我们普通百姓来说,这几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真的带来一些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变化。比如在交通方面,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人们感受到出行越来越方便。值得期待的是今年7月沪苏嘉城际铁路正式开工了。沪苏嘉城际铁路是推进两省一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志性工程,它包括上海市境内的上海示范区线,江苏省境内的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浙江省境内的嘉善至西塘线和嘉兴至枫南线。这个项目建成后,将推动江南水乡资源整合,强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动。
还有,教育、医疗等方面也有了高质量发展。这几年,嘉善依托区位优势,不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都已在嘉善成立了附属学校。在医疗方面,长三角地区跨省异地看病越来越方便。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后,患者不用异地来回奔波报销医疗费了,给患者就医带来极大的方便。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一体化发展,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期盼未来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钟迪良
开放、融合、幸福
一体化“试验田”惊喜满满
一方毗邻地带,一片锦绣天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以来,这片“能量场”正在不断重塑,热度越来越高,每天都在发生的变化足以给人以惊喜,也将开放、融合、幸福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是“开放”的长三角。7月在嘉善召开的以“跨域一体、共享未来”为主题的2022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暨首届示范区全链接大会,开发者联盟从最初的12家创始成员发展到如今的53家;两区一县发布示范区第一批高质量发展“四张清单”,集中推介了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需求,向客商、企业、人才以及大院名校、全球科研机构等发出了携手共建示范区的“邀请函”。开发者联盟倡导的“业界共治形式”和长三角的开放生态不谋而合。在示范区,政府与企业对接需求、双向赋能,更多的市场主体、资源要素被“链接”起来,展开深度互动,创新要素充分集聚、要素资源充分涌流、发展活力充分迸发。
这是“融合”的长三角。一体化意味着互联互通、融合发展。随着沪苏嘉城际铁路正式开工,“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飞驰,两省一市轨道上的互联互通更进一步。一体化,交通是“先行官”,除了沪苏嘉城际,沪苏湖高铁、沪苏嘉上海段、青浦区17号线西延伸等项目也在加快推进,建成后将有效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一子落”带动“满盘活”,从优势互补到携手共建,从交通互联到设施共融……聚光灯下的示范区“样板间”,区域一体、互联互通日趋紧密。
这是“幸福”的长三角。一体化的“超级风口”,民生红利也在加速释放,让示范区的百姓幸福感满满。围绕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示范区不断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畅通要素流动,一系列惠民红利相继落地。得益于文旅服务“一卡通”,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形成了一批让示范区居民可体验的“同城待遇”项目,实现景区、图书馆、博物馆等文旅资源联动共享;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医保一卡通2.0版则让示范区内三地市民看病刷医保卡更加便捷。
如今,示范区揭牌已经3周年,我们期待示范区环境越来越美,合作越来越顺,幸福感越来越强! ■冯 元
“文化走亲”开阔了眼界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挂牌成立,距今已有3年了。这3年里,我们学到了一个新名词——“文化走亲”。“文化走亲”,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家”的文化送到“亲戚家”去。自从有了“文化走亲”后,我和我的老朋友们生活中就多了一项内容——看戏。我们还常常跑去影剧院订票,后来,影剧院实行了网上预订,我们也跟着学会了在网上预订戏票。
记得有一场“文化走亲”演出,我们几个老戏迷相约一同去影剧院看戏,其中老赵刚从农村来县城里儿子家居住,他问我:“这次看戏是你请客吗?”我回答:“不是。”他又去问同行的几位朋友,都回答他“不是”,老赵就愣在那里了,问道:“难道你们是想叫我请客?”一行人忍不住笑出了声,告诉他不是叫他请客,如今这里看戏是政府请客的。一听是政府请客的,老赵就开心了,知道那是不用掏钱的,免费看戏。我们一行人中有一位朋友详细地告诉老赵:“现在长三角一体化了,长三角各个城市都成亲戚了,‘文化走亲’就是‘亲戚’间互相来往,我的戏演给你看,你的戏表演给我看,这还要出钱吗?”说得老赵连声叫好。
那段时间,我们看了有十来场戏,其中有整本演出的越剧,也有折子戏,还有沪剧、昆曲、黄梅戏等。印象最深的是上海越剧院一团来演出的整本越剧《碧玉簪》。那天的剧场里座无虚席,来得晚的人都站着看。上海越剧院一团不仅演员的演技高超,乐队的演奏水平也是一流的,那次的演出让我们大开了眼界,看到了国内顶尖越剧团的演出水平。在回家的路上,朋友们大呼过瘾,大家感慨道:“如果不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文化走亲’,我们是享受不到这样的文化盛宴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普通百姓看到了邻省、邻市的文化艺术成就,也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滋有味。 ■朱 朱
生态绿色的长三角
我出生在姚庄镇丁栅村,虽然平时在县城工作生活,但经常回乡下看望父母,最直观地感受到乡下道路的变化:道路宽阔了,路边的树木变多了,而且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茶余饭后听父母讲村庄周边的一些变化,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这三年我们的“长三角”核心区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洪字圩的美丽乡村很漂亮,你们吃好饭可以去走走看看。”妈妈说道。虽然我曾去过无数次洪字圩村,也曾在美丽乡村建设时期看过,但真正建成后还真没有去过。说走就走,全家人一起往北而去。沿着并不宽阔的柏油马路,享受着两边高大树木下的阴凉,跨过小桥,就进入洪字圩自然村。整洁、有序这是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堆放有序,树下的绿化带都整理得井井有条,美丽庭院中一些盆景更是把村庄点缀得更加漂亮,往河边望去,在清澈的河水中能看到河底的水草,许多小鱼在河中自由前行。
既然来到洪字圩,可不能漏下这两年的网红“江小橘乐园”。人未到,欢笑声就已经听到。沿着笑声前往,只见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们在尽情地玩耍,整洁宽敞的活动场地,五彩斑斓的游乐设施,让孩子们在家附近有了一个快乐的游玩场所,怪不得这里已经成了全县有名的孩子乐园。
在姚庄的丁栅、横港、北鹤、展幸……在西塘的祥符荡边,我们到处可以看到成片的绿色在增加,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真的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漂亮的长三角生态美景图。 ■我爱春天
下期话题
“新征程 新期待”系列话题③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你对未来五年文化事业发展有哪些期待?欢迎来稿。来稿要求: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600~800字,来稿请寄68223063@qq.com。截稿时间为2022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