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田歌、一个盘扣、一尊泥塑、一项技艺……
嘉善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扬天下。历代先民在这片钟灵毓秀的沃土上耕稼生息,留下了灿若星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散落在乡野、街市的活态因子,经过一代代精湛的技艺传承,散发出犹如珍珠般令人目眩的色彩,夯实了一方土地的文化根脉,是一方文化的无价瑰宝。多年来,嘉善立足本土非遗资源,让非遗融入生活,有效做好非遗活态传承,不断推进建设江南水乡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
传承与保护
让非遗在基层“活起来”
决定非遗生命力的不仅在于其内在的丰富表现,还在于传承的时间能否久远。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嘉善现有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10项、市级非遗52项、县级名录148项,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这些文化瑰宝,已成为嘉善靓丽的文化金名片。
2022年7月,嘉善非遗数字体验馆正式开馆。它的建成,让嘉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集中展示的载体平台,这也是数字赋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碰撞,让非遗绽放魅力。通过静态展示与动态展演相结合,依托数字、影音、体感等手段,打造动静结合、视听融合、交互沉浸式、科技感强、互动性高的非遗展示空间,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历久弥新。
为了更好地赋能非遗创新发展,嘉善还积极谋划建设一批新型江南水乡文化传承阵地。围绕水乡生态,聚焦非遗特色,不断完善乡村非遗馆体系建设,构建了嘉善县数字非遗体验馆为圆点,以7个镇(街道)乡村非遗馆、22个非遗展示体验点为射线的“网状”体系,实现非遗阵地“面上开花”,使非遗产更加广泛走进现代大众生活,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当乡村邂逅非遗,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如今,大云镇缪家村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未来乡村”建设模式。目前,除嘉善非遗数字体验馆外,缪家村还建有丁海龙非遗传承馆、“云扣·花间”盘扣工坊、杜鹃花馆、乡村非遗学堂等一批阵地,通过阵地串联、文化联动,用非遗力量助力未来乡村发展。在丁海龙非遗传承馆设有创作体验区、名人展示区等功能区,既可体验泥塑传承,又可开展非遗交流。与该传承馆相隔不远的杜鹃花馆多年来致力于杜鹃花栽培和造型技艺,每年通过举办非遗技艺展示等,让这一技艺传播更远。
传承与融合
让非遗与生活“相连接”
非遗来自生活,将非遗与生活相融合,有利于更好传承与发展。
风格清亮优美,富有江南水乡韵味,脱胎于嘉善本土生产生活的嘉善田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这一非遗项目得到更好传承,我县连续多年举办嘉善田歌节,让这一非遗项目在新时代再次发光发亮。从2019年开始,为了深入推动长三角非遗一体化发展体系的建设,嘉善又对嘉善田歌节进行升级,与青浦、吴江达成非遗合作发展共识,结合长三角各自的地域特点,围绕富有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田山歌项目,进行非遗融合传承初探。截至目前,嘉善已连续三年举办江南民歌节暨长三角田山歌展演,推动长三角区域田山歌艺术传播传承再创新高,进一步讲好“江南水乡”故事。
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嘉善总会紧紧抓住重大节日等特殊节点,让非遗进一步走进人们生活。2022年6月11日,在我国第十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嘉善举行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开幕式,现场同时开展了非遗购物节活动,现场非遗类小吃、手工艺产品累计销售额破2万多元,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至今,嘉善已连续十余年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展演活动,并依托传统节日,逐渐形成了“江南年味”长三角非遗嘉年华、“美丽非遗赶大集”等非遗品牌活动,累计组织民间文艺行街、传统民俗展示等活动千余场次。
让非遗“活下来”“火起来”,关键要在培养传承人上下功夫。我县通过举办嘉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班,以现场教学、实地观摩等方式,对非遗传承人群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综合业务等方面进行培训,引导他们更好传承非遗。与此同时,嘉善还通过“菁英汇善计划”等渠道招引传统文化相关专业高学历人才2名,专业化推进非遗传承相关工作。
围绕建设江南水乡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嘉善还面向社会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等开展常态培训,用演、讲、示、教等形式,传播非遗技艺,引导人们探寻非遗传承的兴趣,营造浓厚非遗保护氛围。例如,建立“匠星·非遗普及课堂”,依托剪纸、泥塑、盘扣、虎头鞋虎头帽四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群,提升学员实践能力、创作能力、设计能力,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设“遇见·非遗”亲子体验课堂,通过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让青少年动手体验特色非遗项目,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历久弥新。
传承与超越
让非遗与文旅“相融合”
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遗不仅是嘉善历史悠久的见证,也是凝聚共识、连接情感的重要精神纽带。近年来,嘉善立足“非遗+”模式,不断凸显江南水乡文化特征,精心探索培育“非遗”特色产业群,以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实现非遗有效传播、传承和转化,让非遗传承彰显融合之美。
诗画田园、瓜果争鲜。近年来,嘉善围绕非遗融入乡村,重点打造甜蜜花海非遗游线、水墨西塘非遗游线、桃源渔歌非遗游线三条旅游线路,吸引众多游客争相打卡,体验非遗之美。
白墙黛瓦的乡间村舍前,清澈的小河正缓缓流淌。游客一脚踏上木船,便踏进了如诗如画的“桃源渔村”……位于姚庄镇的桃源渔歌非遗游线,主线全长约16.11公里,自北向南,沿线串联起田歌、嘉善淡水捕捞习俗、踏白船、农民画等非遗项目。游客来此,便可感受非遗技艺、体验非遗之美,一赏“桃源景色醉人间,渔歌唱晚乐无边”的美景。
嘉善县还不断通过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了产业优势,推动了非遗的超越发展。一系列“非遗+产业”在嘉善落地生根。例如,依托玫瑰米醋制作技艺生产出的老丁头米醋,历经选米、蒸米、发酵等一系列过程,成为一代代嘉善人舌尖上的美味,并形成一定产业规模;集研发、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文旅基地——沈家窑,凭借出色工艺和深厚文化积淀,成为“建党百年砖”烧制单位,为后续京砖烧制技艺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依托传统纽扣制作技艺建成的嘉善“云扣·花间”盘扣工坊,邀请县级非遗传承人长期入驻,全面推动传统盘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位于大云镇的云漆工坊围绕非遗项目脱胎大漆,计划建立形成“产、学、研、购、玩、观”立体运营模式,将传统非遗项目与现代潮流、群众生活有机结合,让非遗产品融入现代生活。
2022年,嘉善又围绕继续深入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举行了文化基因解码项目路演活动暨“老城复兴·善韵江南”文创精品发布会。活动现场,路演人员对泥塑、杜鹃花造型、姚庄农民画等7个非遗项目进行了文化基因解码。同时,“老城复兴·善韵江南”文创精品发布会还现场展示了一批提取了传统纽扣、姚庄农民画等非遗项目核心文化基因的文创产品,尽显“非遗+文旅”融合之美。
这段时间,嘉善“创意纽扣·精彩嘉善”传统纽扣文创设计大赛也正在火热进行中。该大赛旨在以传统纽扣非遗项目为文旅融合创作元素,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现代生活的融合,进一步助力嘉善县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促进传统工艺不断创新。
嘉善,梦中的江南水乡。
这里有着古老与现代交织的江南美景,有着丰富多彩的特色传统美食。这里文化与历史碰撞,乡村与湖荡相连……即便是初次来这里的游客,也能感受到一方江南水土的传统与新潮。穿插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让这里增光添色。人们从一个个器物、一项项技艺中就能感受岁月生生不息的力量。未来,嘉善仍将持续做好非遗活态保护传承,做好江南水乡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嘉善江南水乡文化,为嘉善争当共同富裕先行典范塑形、铸魂、赋能!
全媒体记者 郁丽芳
通讯员 王宇曦 陆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