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近年来,罗星街道创新探索“片区组团”发展模式,通过党建联建打破行政壁垒,以亭桥村、马家桥村、鑫锋村和城南社区“三村一社”为试点,成立投资管理公司,创新“规划共编、资源共享、产业共育、利益共赢”模式,推动片区从“各自为战”迈向“协同共兴”,走出一条资源整合、民生提质、产业升级的共富新路。
党建引领破壁垒
民生与经济“双赢”
开放的商业街区、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这是罗星街道片区组团发展结出的首颗“共富硕果”——4.8万平方米的江南社区中心项目,也是嘉兴市首个为社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区域性商业服务中心。
“以往设施分散,买菜、就医、托育到处跑,现在下楼就能搞定。”城南社区居民李大爷对这种变化很满意。
江南社区中心项目是亭桥村、马家桥村、鑫锋村和城南社区的抱团发展项目,由罗星街道党委牵头、片区组团统筹,将重复建设的“资源内耗”转化为“共享红利”,年租金收入成功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平均增收29%。
亭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俞许峰表示:“我们村经济基础薄弱,社区中心项目带来的收益能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去年仅困难补助、‘共富医保’等福利支出就达200余万元,村民满意度提升了42%。”
“三合”生金促发展
传统农业“链式升级”
“以前卖稻谷利润微薄,现在卖品牌、卖文化,亩产效益直接翻了3倍!”鑫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惠雪满怀信心。
针对村里耕地分散、效益低的问题,罗星街道推动鑫锋村、马家桥村联合厍浜村组建嘉善三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原有流转到村的小块农田集中连片成6500亩的“大农场”,全力打造数字化“智慧农场”。运用智能监测、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走上绿色高效的精细化、统一化、现代化发展道路。
“土地流转租金加上工资,收入翻了两倍多,多亏了片区组团发展。”村民老陈把土地流转后进入农业公司工作,年收入从原来的不足2万元增长到4.5万元。此外,罗星街道跨镇联动,引入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开发米糕、米酒等衍生产品,推动亩产效益大幅提升。
文旅融合添动能
闲置资源“活力重生”
乡村的活力,不仅生长在田间地头,更跃动于文旅融合的浪潮中。“过去围着灶台转,现在当导览员,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王大姐的转变是片区组团发展惠及民生的生动缩影。
罗星街道整合组团发展收益与县域投资资金,盘活闲置宅基地、河滩地等“沉睡资产”,全力打造文旅地标——鑫锋村音乐岛。引入专业团队运营“水岸风情街”等网红IP,深入挖掘、开发、提升田歌、贝雕和特色稻米产品。发展现代农业旅游观光、音乐主题文化餐饮、农产品电商等共富业态,吸引青年创客常驻,为乡村注入蓬勃的青春活力。持续举办乡村音乐会、农事体验等活动吸引游客,带动周边民宿和餐饮商铺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