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马叶芬
通讯员 张 莉
穿上整齐划一的服饰,走街串巷,收集意见建议、整理房前屋后、报隐患、疏导交通……在大云镇,一支名为“红云志愿者”的基层服务队声名鹊起,他们多是最普通的老百姓,却把村、社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让基层管理触角伸到家家户户,这是大云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随着近日嘉兴市第四批“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区)的公布,目前,大云已在全县率先实现“三治融合”示范村创建全覆盖。 “‘三治融合’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也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大云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大云镇自2013年在全县率先探索开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以来,如今,“枫桥经验”在大云正由“盆景”变“风景”,像“红云志愿者”这样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已在大云遍地开花,实现了“自治、法治、德治”全域联动。 “文明劝导我报名!”“垃圾分类宣传算我一个!”……你一言我一语地“抢活干”的场景时常发生在大云社区的业主微信群里。“来了就是大云人!”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一份归属感,而这份归属感,离不开基层的治理。在大云社区的大运府邸小区,汇集了五湖四海的新大云人,但有了“大家的事情大家管,大家的事情大家办,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主人”这样的主人翁思想,居民自治由“无序化”向“有序化”转变、由“零散化”向“组织化”转变。 “从‘管理’到‘治理’,它更多的不是‘压住’问题,而是把治理重心从过去的问题发生后到处‘灭火’转到事前‘防火’‘降火’上来,有效地预防了问题积累、矛盾爆发,让防患于未然成为常态。”大云镇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三治融合”的核心要义,在于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为推动社会治理从“自上而下”向“干群互动”转变,大云镇将“三治融合”的成功经验向全域拓展。“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也都买了汽车,经常出现‘停车难’情况,能否增加一些停车位?”“退休后村干部是否有一个统一的安置标准?”……近日一早,大云镇东云村的“红茶馆”里,前来喝茶的村民纷纷议论着。在这里,村民定期相约,一起围坐在八仙桌旁,围绕本村事务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座粉墙黛瓦的小小农舍充分发挥了联系服务群众的阵地作用,有效激发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村民们尝到了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带来的“甜头”,共同为建设美好家园献计出力。 以文养德,润物无声。风景如画的大云向来不缺美丽的自然风景。如今,各村的另一道特别的“风景”更引人注目——来自每家每户门口的“九颗星”。自开展“九星文明户”评创以来,大云村从一个杂乱无序的城中村,逐渐变身为和美宜居的美丽乡村,奥妙何在?“关键是通过评创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形成了人人关心参与、家家争创文明的新风!”大云村党委书记陆万忠很是自豪。 评上“九星级文明户”,不仅每年可以获得两张煤气票,还能免费使用村里的家宴中心。“邻居们都在争文明、当先进,我家也不能落后。”大云村村民张宝珍有了“攀比心”。人人评创风气浓,大云村乡风文明由此涤荡一新。在此基础上,大云镇以“九星十美”评选机制弘扬真善美,用阵地全覆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借多元活动浸润一方乡土。 一手抓“家风”营造良好乡村德治环境,一手抓“普法讲法”引导群众增强法律意识,近年来,围绕中心工作,大云镇把普法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针对农村管理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以“法律八进”为抓手,创新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实现了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和法律援助联络点覆盖率达100%。凭借“三治融合”这一“法宝”,缪家村还获评市级“三治融合”示范村,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乡风文明典型村入选中宣部《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节目。